

诸葛亮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历史人物,他运筹帷幄,足智多谋,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是智慧与谋略的化身。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更是一位懂得力尽其善的理财高手。
诸葛亮南征时,把织锦技艺传至南中少数民族地区,
如张应诏《诸葛锦诗》有言:“丞相南征日,能回黍谷春。干戈随地用,服色逐人新。芋幅参文绣,花枝织朵匀。蛮乡椎髻女,亦有巧手人。”
三国时期,蜀国的国力在当时是最为弱小的。史载西晋统一中国时,蜀国只有28万户,94万人口,同期的东吴则有52.4万户,230万人口,魏国则有103万户,443.28万人口。蜀国建国初期,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,致使益州百姓“饥膏草野”。
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“置酒大飨士卒,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”,使原本比较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,以致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。为了振兴蜀国,加强实力,诸葛亮理财首先着眼于移民耕种,将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。


中国古代以农立国,因此历代统治者对于水利设施建设都极为重视。因为历代统治者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都极为重视。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、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,诸葛亮辅政后马上指出:此堰农本,国之所资,组织了1200人的水工队伍专门从事该工程的维修和保护工作。
通过这两项政策,蜀国的国力得到了发展,为以后诸葛亮北伐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然而真正体现诸葛亮高超理财本领的则是他对蜀锦的重视。


锦是中国传统的高级多彩提花织物,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


锦是以精练染色的桑蚕丝为经纬原料,常常使用多种金银线,其织造方法更是多种多样。《六书故》曰“织彩为纹曰锦”。锦的价值在丝绸织品中最高,因其耗工多、费用大、技术要求高,于是便有“其价如金”之说。蜀锦因其历史悠久、工艺独特,有“中国四大名锦”之首的美誉。
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蜀锦的生产已经非常兴盛,到了西汉,蜀锦开始自成特色,但此时数量少,并不出名。
东汉明帝永平年间,蜀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,品种、花色更加丰富,产量大并且行销业。杨雄在《蜀都赋》中说:“尔乃其人,自造奇锦”。左思的《蜀都赋》也说:“技巧之家,百室离房,机杼相和。”由此可见,当时的蜀锦早已驰名天下。


但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多尚本抑末,对于农业生产极为重视,对于手工业和商业却有着先天的“歧视”,认为这些都是需要耗费粮食、占用大量的劳动力,对国力的增强并没实质作用,士农工商的排名就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这种思想。但是诸葛亮没有陷于流俗,他敏锐地发现了蜀锦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,蜀锦的对外贸易收入将是蜀国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,因此在建兴初年,诸葛亮下达《言锦教》,强调“今民贫国虚,决敌之资,惟仰锦耳”,把蜀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,蜀锦生产对国计民生有着极大的重要性。
诸葛亮在蜀汉地区实行“重本而不抑末”的政策,不仅允许官办、商办和个体家庭手工业等不同的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,他自己还亲自动手在府邸的周围种桑800株进行示范,号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、养蚕为蜀锦生产提供足够的原料。蜀汉政权同时在成都置锦官,以集中织锦工匠,管理织锦。成都的别名锦官城即是由此而来,现在成都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——锦里,也是和蜀锦有着莫大的关系。


但是光有精美的蜀锦而没有便利的交通,蜀锦无法流通也是没有用的,同时四川地形中为盆地,四周都是崇山峻岭,交通十分不便,诸葛亮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,十分重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,下令组织人力修复秦代川陕边境的栈道,开山凿石筑成山路,以供商旅通行,而且还开通了蜀地至贵州、广西的陆路交通。
由于交通开始便利,蜀国对外贸易局面焕然一新,蜀锦的销路也更为广阔,不仅行销魏、吴两国,甚至还通过东南水路和陆路远销至东南亚及西亚诸国。


南朝刘宋时人山谦之在《丹阳记》里说:“历代尚未有锦,而成都独称妙,故三国时魏、吴皆资于西蜀,自是始乃有之”,《后汉书*左慈传》也记载曹操曾派人到蜀中买锦,由此可见蜀锦是魏、吴十分喜爱的畅销品,更是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。蜀汉政权也经常把蜀锦作为珍贵的外交礼物。
诸葛亮对蜀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,而蜀锦经过三国时期的大发展,成为天下共喜的精美礼品。
束发读诗书
修德兼修身
仰观与俯察
韬略胸中存
躬耕从未忘忧国
谁知热血在山林
凤兮,凤兮,思高举
世乱时危久沉吟
茅庐承三顾
促膝纵横论
半生遇知己
蛰人感举深
明朝携剑随君去
羽扇纶巾赴征尘
龙兮,龙兮,风云会
长啸一声舒怀襟
归去归去,来兮,我夙愿
余年还做垅亩民
清风,明月,入怀抱
猿鹤听我再抚琴
天道常变易
运数杳难寻
成败在人谋
一诺竭忠悃
丈夫在世当有为
为民播政太平春
归去归去,来兮,我夙愿
余年还做垅亩民
清风,明月,入怀抱
猿鹤听我再抚琴

